國際貨運代理從2011年開始的貨量萎縮、企業虧損局面,今年以來愈演愈烈,貨代企業業務普遍下降50%左右,幾乎每個月都有企業不得不改弦更張甚至關門歇業。不久前,我省一家擁有十幾條船的民營船公司也加入了倒閉行列。就連上海國際貨代大佬,新時代國際運輸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公司也把空運業務賣給了馬士基。江蘇凌云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日前告訴記者。“毫無疑問,我省乃至全國的國際貨代行業進入了調整洗牌期。”
被列入現代服務業的國際貨運代理,是外貿進出口鏈條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連接貨主與船公司、航空公司間的紐帶和橋梁,有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單證流“四流合一”的特性和優勢。省國際貨代協會秘書長介紹,全省的貨代企業最多時至少有1000家。但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一些外貿企業難以為繼,國際貨代企業的好日子也一去難返。中國外運長江有限公司是我省貨代業的龍頭企業,公司市場運營部經理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外貿業務量增長約10%左右,業務收入增長卻不到1%。江蘇中遠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的人士則稱,業務收入略有增長,市場份額卻在縮小。另外,近年來國際貨代巨頭紛紛搶灘我國,這些企業憑借與500強業務的高度關聯性,用超強的議價能力、低廉的價格給我國本土貨代企業造成擠壓。
專家同時表示,行業缺乏創新,同質化競爭嚴重,和先進國家相比在效率上存在明顯差距,也同樣不可忽視。統計顯示,我國的物流支出約占GDP的18%,而日本這個比例是8%,美國是7%,歐盟是6%左右。因此,開拓、轉型,成為國際貨代業走出低迷的必由之路。幾年前,中國外運長江有限公司就從外貿貨代向綜合性物流供應商轉變,業務形態拓展到長江支線承運、倉儲、速遞、工程項目物流、保稅物流等。“剛開始,新興業務只占公司業務收入的2%,今年上半年已增加到11%,外貿業務則從90%降到80%。”運營部經理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轉型,公司這幾年的業務才保持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