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的巨大變革源于一個時代的結束。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一批外國公司進入中國,中國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大量的民營貨代企業。很多民營貨代龍頭企業的企業主大多來自其它快遞公司、機場或航空公司,都有特殊的時代烙印和行業特定發展階段的制度紅利。
中國改革開放引發的外資企業來中國投資設廠熱潮,以及全球制造業階段性分工成本轉移,給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機會。香港機場之所以能連續多年位居世界航空貨運吞吐量第一,是因為它的核心優勢在于珠三角世界工廠。
在過去的十年里,出口商品的巨大增長是由于中國已經趕上了世貿組織的快車道,成為世界上很大的出口國。巨大的出口商品增量市場支撐了大量從大型貨代公司辭職的業務員,他們可以選擇以更低的創業成本成為自己的老板。在家里,一臺電話和一臺電腦仍然存在著輕資產、小微創業的土壤。
至少在2010年之前,整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還處于很好發展的現象,市場供應關系是工廠準備貨物找倉位找物流公司發貨的渠道。當時只要價格不算太離譜,就可以發貨。反正客戶的利潤比較高,足以支撐一票貨,讓幾家貨代互相倒賣幾手的利潤率。也就是說,做一個二手經銷商,當時還是可以過得很好的。
這是一個更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更糟糕的時代。一個好的時代源于大多數人基本上可以賺錢,只要他們有勇氣去做。不好的時代源于每個人的錢來得太容易了。他們認為這個行業繼續賺錢并不難。他們很容易用賺來的錢做一些冒險激進的投資,而忽略了自己企業發展的更深層次問題。
大多數企業在特定條件下賺取大行業的時代紅利和局部機會。如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后紅利逐漸減少,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履行更多的承諾。由于許多高生產要素成本導致的制造業外移,整個中國出口的結構、方向和增量都在發生變化。
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洗牌正在加劇,企業之間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每個機場和港口的幾家龍頭企業都占據了當地的核心能源和通關資源。大量依靠倒賣商品的中小企業普遍生存困難,行業寡頭效應突出。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行業之間的信息差距正在迅速填補,信息不對稱的業務越來越少。靠單一差價賺錢越來越難,客戶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全面化,行業信息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對員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