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貨代企業比較艱難的一年,全球經濟發展不景氣,船公司的業務量也大大的縮水。為了尋求長期發展,船公司不斷漲價。導致出口企業還有國際貨運代理其企業叫苦連天。很多企業紛紛尋求新的出路,以此來尋找新的利潤點。
2012年11月,馬士基率先對歐亞線的集裝箱運價上調,隨后中遠集團,中海集團,陽明等船公司相繼開始對一些航線的價格作出上調。部分航線的價格甚至是翻翻的調整,導致出口企業叫苦連天。
對于航運公司今年以來頻頻提價的現象,分析人士認為,面對此前燃油成本上升、運費低迷以及運力過剩艙位不高的局面,航運企業必須通過收縮運力和艙位供給應對,而同期市場需求逐步恢復也成為調價的契機。
運價漲跌本來是市場行為,但是目前各大航線都是由一些大船公司說了算。歐洲線,10多家船公司坐在一起,一起討論價格到底是漲多少,然后一個新的價格就產生了。沒有一個審批制度和流程。導致市場上的價格非常的混亂。
中國的貨代企業沒有國際上的貨代企業競爭力強,關鍵在于其服務水平低下。對于中國的國際貨代企業來說,應該加快升級,通過服務方式的轉變尋找出口。尤其是在國際貿易當中,可以通過供應鏈的全套服務,尋找新的利潤點,實現利潤的增加。